——工勘院省道312玛多至色吾沟公路改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纪实
省道312玛多至色吾沟公路改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为《青海省省道网规划》(2012-2030)中省道S312线玛多至色吾沟公路,全长67公里,是规划中一条重要的省道联络线。因项目所在的玛多县、曲麻莱县经济贫穷、财力匮乏、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属国家扶贫重点县。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国家公路网及青海省干线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将较大的改变青海省果洛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交通条件,也为青海旅游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托,为三江源保护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对巩固西部国防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也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本项目是甲方中标项目,主要工作囊括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工作量比较大,工期要求十分紧迫,特别要求工勘院务必于9月15日前进入现场,并于10月15日前完成外业工作。
与此同时工勘院其他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地区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全部外业工作,对于工勘院上下来说可谓很大的挑战,工勘院领导争分夺秒、精心组织,在“高原的脊梁”寻找生命之路。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做事情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勘院历来重视项目的前期准备,此次项目也不例外。
省道312玛多至色吾沟公路改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全线67公里,其中17公里处于冻土层.因为近年项目大多在省内东北部地区,所以对于冻土层大家接触很少,甚至有些技术干部从未涉足这一地层。为解决困惑与疑问,工勘院认真组织前期的培训学习,在购买相关书籍的同时,组织技术干部研习了《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施工技术指南》等规范,并由经验丰富的工勘院总工程师刘忠文详细讲授在冻土工作原理及技巧。
利用书籍、规范开展学习,使技术干部对于冻土层的原理及工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老师傅的亲身传授及经验分享,使技术干部对于冻土不再畏惧。
在前期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工勘院也为高海拔地区生活做足了“功课”。首先,组织项目部人员进行了针对高海拔地区的一系列身体检查,防止技术干部因为身体原因发生危险;组织项目部全员认真学习了高海拔地区生活、急救自救措施,并嘱咐大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最后,工勘院通过医生指导,为大家备足了预防高原反应及各种高原易发病的药品。
技术培训为大家增强了工作信心,生活准备也为技术干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大家也在前期准备中逐渐树立了在困难中顽强拼搏的动力与决心。
在各环节准备就绪后,项目部踏上了前往“前线”的征程。
用生命在工作
项目位于青海省玉树地区,全线为荒无人烟的戈壁地带,海拔高、气温低,极易出现危险,所以大家将项目驻地安排在邻近县城内,并且禁止技术干部私自住在项目一线,以防止危险情况发生。
虽然做足了准备,但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任何人都会出现高原反应,轻则头晕眼花,重则全身无力、卧床不起。技术干部从到达项目部的第一天起,头痛一直伴随着他们,有时躺在床上,感觉天旋地转,甚至无法入睡,第二天早晨醒来,还会流鼻血。除了头痛,普遍出现的反应还有眼睛胀痛、吃不下饭。
除了深受高原反应的折磨,技术干部还要承受工作带来的压力。因为项目存在冻土地层,且路线长,工作量大,所以项目部充分考虑了安全、时间等因素,将全部工作按海拔高低划分为三部分,将海拔最高的工作点划分给身体素质较好的技术干部,其次按照身体条件依次划分,实行“能者多劳”的工作分配方法,确保了各点抓紧时间开展工作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了技术干部的人身安全。
在合理的安排下,技术干部纷纷以最大的努力开展着工作。大家约定早晨七点半准时出工,带上馒头、开水,直到晚上七点才“不约而同”的回到驻地。一天的劳苦使大家身体乏力,无时无刻的高原反应让他们精神疲惫,除了吃饭,每晚的“抗高反”药物也成了“必备餐”,“药物不能根治高反,但至少可以减轻痛苦”,技术干部郭杰说到。夜晚的睡眠很重要,可以保证第二天的精神,但在这样的条件下,能睡着可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没事聊聊天,在疲惫之下慢慢就睡着了,实在不行,也会用数数字的方法,尽力使自己进入梦乡。
技术干部梁勇因身体原因,起初不在项目部安排之下,但因为项目人手紧张,并且在三番五次的请求之下,项目部终于决定带上他,并将他安排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工段点。来到项目后,梁勇便一直被头痛困扰着,项目负责刘志钢经常询问梁勇的身体状况,但他总是忍着头疼坚持工作,虽然不言苦,但大家都能看出来,他的嘴唇发紫、脑袋也肿胀得比平时大,大家开玩笑的说:“活像大头娃娃”。
除了缺氧,高原地区的紫外线也是困扰项目部的一大因素。
项目部地处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地带,在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云层稀薄,阳光直射,紫外线特别强。技术干部平常都戴帽子、穿长袖,也抵不过阳光的猛烈照射。作为技术负责的袁建新几乎每天奔波在各个工点,除了高原反应外,紫外线的侵蚀也使他的肤色黝黑,尤其面部的皮肤都不知脱落了几次,就像大家说的“本来气候干燥,嘴唇又干又紫,加上黝黑的皮肤,外表看起来和当地藏族没有区别”。
除了袁建新,项目多数职工都会经历蜕皮、晒黑的过程,但相比高原反应来说,这些麻烦也并不算什么了。
团结就是力量
项目外业结束时,总队领导特别为项目部举行了座谈会,让大家坐在一起,谈谈项目经历、感受。在此期间,项目部职工一致说到了一个词——团结。这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经历过后由心而生的一种真实感受,也是工勘院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与优良传统。
项目环境艰苦、条件很差,且工作量大、人员紧缺,促使大家能够尽快完成工作的,除了强大的责任心,还有团结无畏的团队气氛。
初来高海拔地区,所有人心中都会畏惧,尤其当高原反应一个个出现的时候,也是大家心理最为脆弱的时期。有些人吃不下饭,有些人睡不着觉,有些人头痛不止,但大家都会随身带药,除了自己吃以外,更多的是为其他人所留。
项目进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障碍与困惑,但大家不会退缩,相互沟通交流,对于自己的工作也从不拒绝,真正做到了“不挑活、没怨言”。
技术干部郭杰一向身体素质好,但在这样高海拔地区,依然会有反应。有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感觉气喘不上了,并伴随抽筋等现象,这时,身边的同事会立马起身,将他扶起坐好,平顺呼吸,然后递上药品、开水,等到他睡下了自己才敢入睡。
项目部大多是年轻的小伙子,但也不乏“大龄职工”。司机刘立宏、钻机负责王晓峰都是近50岁的人了,但干起活来依然和年轻人一样拼。
作为司机,刘立宏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所以在开车期间坚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时每天要行车7至8小时,但是路上情况复杂且多为山路,他总是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睛紧紧盯着前路,不敢有一丝懈怠,感觉自己疲劳时,为了大家的安全,他会主动停在路边安全区域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赶路。在自己工作之余,也会主动帮助技术干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他们分担压力。
钻机负责王晓峰因为工作原因,必须时刻盯在机台上,因为工作任务重,他不能经常回项目部调整,只能忍受高原反应的痛苦,用自己的意志与决心“守卫”着他最爱的钻机。
此次项目的顺利实施,除了工勘人的努力付出外,总队试验检测中心的付出也显而易见。作为实验室副主任及技术负责的陈建帮,在大量样品等待处理检测的情况下,忍着头疼夜夜加班,有时大家都睡觉了,还能听到砸石头的声音,第二天再看到他时,感觉是从土堆里爬出来似得,活像个“土人”。
项目前期,实验室一位技术人员因为高原反应严重全身无力,项目负责刘志钢坚决要求自己亲自护送到县医院治疗,并安排技术干部日夜陪护,大家忙忙碌碌一夜没有合眼,等病情稳定后,大家又不辞辛苦的返回项目继续工作。
“其实大家工作环境都差不多,每个人都有反应,而且工作量太大,但一天下来,大家回到驻地都乐呵呵的,丝毫看不出来任何劳累”,陈建邦说道。的确,项目部一直都是乐观的,因为大家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影响所有人的工作。作为技术负责的袁建新特别欣慰,感觉在项目进行中自己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操心费神,因为大家时刻在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勤奋减轻其他人的劳苦,项目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这样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凭借着努力拼搏的奉献精神,突破一个个难关,最终提前完成了全部外业工作。期间,共勘探点位304个,地质调绘33.36平方公里,钻探工作量3330.4米。
此次项目在大家心中或许不是最苦最累的,但却是最特别的,因为大家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团结、体会到了总队地质精神,用项目负责刘志钢的话说:“这个项目是工勘院所有项目中很平凡的一个,但在平凡中也透露着不凡,不凡的是一次人生的历练,有辛酸、有甜蜜;平凡的是今天的工作完成了,就不再想了,全力放在下一个工作中”。
(温骅晨)